2010年12月1日星期三

諸世紀預言第十章(001-035)

(1)二戰中的法國——維希政權

To the enemy, the enemy faith promised
Will not be kept, the captives retained:
One near death captured, and the remainder in their shirts,
The remainder damned for being supported.

仇敵根本不會信守諾言
擅自違約扣押人質
要想活命得向別人討好
其它的支持者將受譴責

粗略地瀏覽這首詩,就會發現大概內容講的是約定被人背棄,有一方沒有按條約上寫好的那樣釋放俘虜,這種做法遭到輿論批評等等。如此解釋,此詩並無特別之處。但如果讀者能把思路拓寬(當然並不要求牽強附會,旁徵博引,留意一下預言家描寫得最多的他的祖國一法國的歷史。),就不難發現:此詩實在影射二戰中法國的維希政權!
二戰初期,德軍佔領法國北部,南部地區則由賣國賊貝當一夥建立了傀儡政權,政府機構設在維希。法國人民在法國共產黨領導下,同德國佔領者和貝當的維希傀儡政府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鬥爭中,維希政府「背信棄義」的醜惡行徑發生:擅自逮捕、扣押愛國的革命人民。對德國阿諛討好……這些行為激起了全國反法西斯戰線的反感和憤怒。1943年戴高樂將軍成立了「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組織了維護民族獨立的「自由法國」運動,反對維希偽政權。第二年6月,委員會改組為法國;陶時政府,維希政權徹底垮臺,對於那些偽政府的「支持者」們,人民當然也會毫不留情地加以打擊。

(2)偷襲珍珠港·經迷彩掩飾的艦隊(1941)

The ship's veil will hide the sail galley,
The great fleet will come the lesser one to go out:
Ten ships near will turn to drive it back,
The great one conquered the united ones to join to itself.

帆彩藏住了船體
龐大的艦隊卻敗在弱者手裡
漸漸駛近的十艘大船
突然轉向開始了攻擊
被打輸的強者會聯盟反擊

這首詩也是關於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巧妙掩蓋其真實目的,用於進攻的船隻全都經過迷彩偽裝的預言。預言家僅用一個「藏」字就生動刻畫出了日本軍隊居心叵測。十艘大船「漸漸」駛近,沒有引起美軍的注意。[突然」發起的進攻,才使美軍從這種早有預謀的迷魂陣中把麻痺的神經重新繃緊。「被打輸的強者」終於在這場失敗中驚醒,美國馬上加入了同盟國的作戰,並成為「聯盟」中的重要力量,開始了它的「反擊」。
同時,這首詩也可看作是對二戰中地中海的軍事行動的預言。

(3)有著多次侵略史的波蘭

After that five will not put out the flock,
A fugitive for Penelon he will turn loose:
To murmur falsely then help to come,
The chief will then abandon the siege.

第五次侵略的軍隊被群眾趕走
逃亡者因為珀涅龍而受赦免
假意嘮叨,最後終於搬來救兵
不久由隊長解圍

只能大概瞭解這首詩描寫的是群眾對外來侵略積極抵抗。但具體指的哪件事情,還不甚明瞭。第二行中的「珀涅龍」倒是可以成為破解此詩的關鍵。如果這是「波蘭」的諧音的話,這首詩就可理解為預言波蘭將多次侵擾他國。事實上,近代史上常常充當被其它國家爪分的可憐角色的波蘭,在封建帝國建成之初,也確有過很多次侵入他國的不光彩歷史。僅在十六世紀,波蘭就與俄羅斯、烏克蘭、土耳其等國家發生過多次戰爭。戰爭的目的當然只有一個,侵入佔領!詩中的「第五次」,恐怕還只是預言家的保守估計。

(4)被議會軍打敗的查理二世(1651)

At midnight the leader of the army
Will save himself, suddenly vanished:
Seven years later his reputation unblemished,
To his return they will never say yes.

夜色沉沉,司令官逃亡
去向不明
七年之後他名譽未損,得意回國
恭迎的呼聲
竟不計其數

這首詩非常準確地預見到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那一段歷史。在英國第二次內戰中,查理二世之父查理一世被處死後,蘇格蘭的封建貴族與長老會派,擁戴查理二世為蘇格蘭國王,發動了反對共和國的暴亂,克倫威爾於1650年率軍遠征蘇格蘭,在鄧巴爾戰役中,蘇格蘭軍潰敗。次年,查理二世又率軍攻人英境,並向南推進。1651年9年,在呈士持戰役中,蘇格蘭軍又被擊敗,查理二世逃往法國。詩中前兩行寫的正是他逃亡時的狼狽的模樣。另一方面,得勝的克倫威爾在獨攬軍事大權七年之後,1658年逝世(詩中預言的時間竟絲毫不差!)。議會中的長老會派議員與新貴族集團都想恢復舊憲法,密謀使查理二世復辟。1660年4月,議會與逃亡在荷蘭的查理二世達成妥協,宣佈查理二世為國王,1660年5月29日,在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的一片「恭迎聲」中,查理二世進入倫敦,登上王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

(5)蘇聯侵攻阿富汗(1979年12月)

Albi and Castres will form a new league,
Nine Arians Lisbon and the Portuguese:
Carcassonne and Toulouse will end their intrigue,
When the chief new monster from the Lauraguais.

阿爾比同宙斯之子締結了
新的同盟關係
阿里安、里斯本還有葡萄牙
加入了卡爾卡松與突爾茲之間的陰謀
那時的新指導者是個怪物

「阿爾比」是十三世紀法國南部異端派宗教之一。「突爾茲」等法國南部諸侯曾大力支持阿爾比,可惜在十字軍東征時,發展起來的宗教勢力被討伐。詩中描述的正是那時的情景。不過預言家生活的是十六世紀的法國,如果把這首詩的內容擴展到他的生活時期之後,就會發現這與現代蘇聯入侵阿富汗竟也有著驚人的相似。
因為詩中第三行「阿里安」的意思是:居住在阿富汗地區的民族。被稱作「怪物」的「新領導者」自然是處在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的蘇聯了。那時的蘇聯對外戰略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特別是七十年代中期以後,推行「全球進攻」政策,在「維和」的掩護下,積極在歐洲擴張,又以「天然盟友」的面貌,在第三世界建立據點,於1979年12月悍然出兵阿富汗。這種武裝入侵,不僅受到世界人民的反對,也使蘇聯在外交上處於孤立地位。但蘇聯領導人卻仍舊一意孤行地堅持大國沙文主義和大黨主義,把蘇聯推向了瓦解的絕境,成為「怪物」。

(6)1557年9月9日大暴雨襲擊法國南部


The Gardon will flood Nes so high
That they will believe Deucalion reborn:
Into the colossus the greater part will flee,
Vesta tomb fire to appear extinguished.

羅納河水淹沒了尼姆
慘狀橫生的人們
希望狄卡裡翁不再出現
大部分人都逃了出來
維斯大的火焰在墳墓中消滅

「尼姆」是位於羅納河以西的一座歷史古城。「狄卡裡翁」是希臘神話中發洪水後猛烈的水勢的殘餘部分。「維斯太」是希臘神話中的女灶神,總管火焰。
把詩中的這三個專有名詞一解釋,一副狂風暴雨襲擊法國南部,頓時洪水氾濫,人們在洶湧波濤中掙扎求生的恐怖景象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據循納爾頓寫的《里昂史》所證:1557年9月9日,法國南部確實慘遭洪水肆虐,傾盆的大暴雨從中午1點一直下到晚上9點,在這毫無問斷、勢頭猛烈的狂風暴雨摧殘之下,當時的農田、水利設施、房屋建築受到極大的破壞,損失慘重。慶幸的是,人員傷亡並不大,正如詩中所述「大部分人都逃了出來」。劫難中存活下來的人們又開始重新建設被洪水沖走的家園。

(7)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攻擊(16世紀)

The great conflict that they are preparing for Nancy,
The Macedonian will say I subjugate all:
The British Isle in anxiety over wine and salt,
"Hem. mi." Philip two Metz will not hold for long.

大隊人馬在南部整裝待發
就是要使阿埃奇曼臣服
英倫諸島會因食鹽、葡萄酒而陷入窘境
埃姆·米·多腓
麥茨會被長時奪走

如果第四行的「多腓」可理解為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話,那麼整首詩就與腓力二世派兵攻擊法國領地諾勒的史實完全相符了。
1618年開始,歐洲各國為了擴大自己的管轄範圍,加強國家力量,維護各自的利益,各國之間爆發了長達三十年之久的交錯戰爭。各國的力量對比、國際關係都發生了紛繁複雜的變化。詩中的「麥茨」,本屬西班牙領地,可是自1552年以來,卻一直處於法國統治之下,到了三十年戰爭結束的1648年,已完全割讓給了勢力強大的法國。同時,法國東部城市南錫,在戰爭中也曾歸服於西班軍軍隊的鐵蹄之下。整整二十七年,西班牙軍隊總想通過南錫進入法國中部打擊日漸強大的法蘭西。不過在1661年,南錫還是重回法國君主手中。荷蘭與英國在三十年戰爭中也是一雙極富挑戰性的對手,十七世紀的荷蘭已成為世界上最強大船隊的海上霸主,它的崛起對老牌海上勁旅英國海軍來說,無疑是很大的威脅。同時,英國內部資產階級革命也生機勃勃地開展起來。內憂外患的英國,真如預言家料想的那樣「陷入窘境」。

(8)1856年6月15日拿破侖三世的洗禮

With forefinger and thumb he will moisten the forehead,
The Count of Senigallia to his own son:
The Venus through several of thin forehead,
Three in seven days wounded dead.

教父與親人們的手指輕洗他的額頭
瑟裡加利亞伯爵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
美神通過幾個人在不久的七天之內
三人受傷而亡

只須讀幾個字,就可發現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場洗禮。在雄偉莊嚴的教堂裡,牧師和親人們在舉行神聖的洗禮儀式。接受洗禮者在聖水的蕩滌之下洗淨心靈的塵埃、全心信仰上帝……再看第二行那個具體的人名,原來這正是預言1856年6月15日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侖三世接受洗禮的場面。「瑟裡加利亞伯爵」實際上代指瑟裡加利亞的瑪斯特伊。腓勒迪伯爵之子皮奧九世。法蘭西第二皇帝拿破侖三世就是由教皇皮奧九世主持洗禮的。而「美神」,一般就認為指的是皇后烏吉尼。不過關於皇后與三個受傷而亡的死者之間有些什麼瓜葛,以及推測到「七天之內」的預言,到現在都還無法圓滿解釋,翻遍史料也沒弄清預言家在暗示些什麼。

(9)中東誕生「敵基督」?

In the Castle of Figueras on a misty day
A sovereign prince will be born of an infamous woman:
Surname of breeches on the ground will make him posthumous,
Never was there a King so very bad in his province.

濃霧的日子 來到菲格拉斯城堡
不懷好意的君主
自厭惡一切的母親降生於世
流傳王國的聖賢異說
視其為「死後之物」
他的領地 首現邪惡之王

在《諸世紀》裡,諾查丹瑪斯多次預言世紀末將出現企圖消滅基督教的「邪惡宗教」,並把其宗教首領稱作「敵基督」,暗示「敵基督」是一個陰險邪惡的人物,懂得如何利用民眾的無知煽動反對基督教的宗教狂熱。
專家們推測,本詩也許是預言「敵基督」為中東某國王室後裔,其繼承的王國正是他賴以迅速擴大宗教影響的堅實根基。
「不懷好意的君主」、「死後之物」、「邪惡之王」皆是諾查丹瑪斯出於基督教為宗教正統,其餘都是旁門左道的宗教偏見而寫下的毀貶之語,這在《諸世紀》的前幾編裡已有所體現。

(10)被貶為「全人類公敵」的拿破侖

Stained with murder and enormous adulteries,
Great enemy of the entire human race:
One who will be worse than his grandfathers, uncles or fathers,
In steel, fire, waters, bloody and inhuman.

殺人 道義被無情砧辱
全人類不共戴天之敵
那惡徒 比祖先凶殘百倍
不論父輩叔輩
鐵 火 水 血 腥臭 人非人
巨人 被毀譽之箭射中

拿破侖在歐洲大陸掀起了革命狂潮,他率領的法軍對各國原有封建秩序的「摧殘」,讓那些被迫簽下檀淵之盟的封建君主們對拿破侖及法國革命恨之入骨。本詩即是預言帶動歐洲極大進步的偉人拿破侖將受到愚頑的封建君主們的咒罵與低毀。
諾查丹瑪斯顯然預知到天才的拿破侖會使整個歐洲為之震動,讓所有封建皇帝、國王與大公們心驚肉跳,所以他預言「全人類不共戴天之敵」會成為君主們對拿破侖作出的詛咒。歷史發展果如其所料,貝內齊亞(即威尼斯)公使莫內尼格在拿破侖死後就曾惡毒地攻擊拿破侖,稱他為「全人類公敵」。預言詩最末一行之前,全是預示拿破侖將從反動君主們口中得到怎樣的「形容詞]。事實上,各國君主以所有可以想像的方式,在一切可能的場合對拿破侖進行口誅筆伐,以洩心頭之恨。奧國皇帝曾稱拿破侖為「嗜血鬼」,西班牙國王曾挖苦他「醜陋的科西嘉短樹樁]……
但無論怎樣貶毀,偉人終是偉人。詩最末一行指出,這些全是無用的中傷,絲毫不能減弱巨人在歷史上的珍珠光芒。

(11)第九章的續篇「敵基督」的進軍?

At the dangerous passage below Junquera,
The posthumous one will have his band cross:
To pass the Pyrenees mountains without his baggage,
From Perpignan the duke will hasten to Tende.

隆席埃爾之下 危險的荊棘之路
死後的人 越過夥伴人群
手無寸物 翻越比利牛斯
大公自但德向佩爾皮尼安急行

詩中出現的「死後的人」一語,專家們指出,同為諾查丹瑪斯對「敵基督」的稱謂。
從詩第二、三行來看,似乎是預言「敵基督」率領大批信徒自「老巢」中東來到歐洲大陸的情形。在有關「敵基督」的其它章節裡,諾查丹瑪斯曾說過「敵基督」一旦現身歐洲,將是基督教滅亡的前奏。在歐洲,「敵基督」將利用人們越來越不信任「基督拯救世人」的心理,進一步迷惑基督教徒脫離教會,改信其所宣揚的宗教。「策反」教眾是對基督教最致命的一擊。
詩的未句也許是指位於比利牛斯山脈北側的法國的執政者(「大公」)為阻止「敵基督」南進,趕往佩爾皮尼安主持阻攔行動計劃。

(12)剛就任的教皇古雷格裡奧斯十四世之死

Elected Pope, as elected he will be mocked,
Suddenly unexpectedly moved prompt and timid:
Through too much goodness and kindness provoked to die,
Fear extinguished guides the night of his death.

被尊為聖王 受愚弄的投票人
突然 疲於表達旨意
心動非常 敏速且遲鈍
出於善意與好意
加速死亡 毫無痛楚
去世之夜 讓被殺的引路人驚懼

歷史上,專注精神修養、廣佈福音的西方精神領袖——教皇,多有長壽之輩,且往往是終身任職長達數十年。不過,如1978年保羅一世加冕伊始便意外猝死的教皇,也絕非僅有一位。本詩預言的是歷史上另一位在位時間極其短暫的教皇——古雷格裡奧斯十四世。
幾行詩句都較易理解,專家們據詩推測,古雷格裡奧斯死於心臟疾患。「心動非常 敏速且遲鈍」大概是描述心跳異常的症狀,這常常是心臟病猝發的主要誘因。
有趣的是,專家們在本詩裡找到了歷史上安樂死的最早範例。「出於善意與好意加速死亡毫無痛楚」無疑是預言當古雷格裡奧斯十四心臟病突發、痛苦萬分時,身邊的侍衛與教廷懂醫術的神甫為早早解除其痛苦,給他施行了安樂死。因為當時的醫學對如此嚴重的心臟病是無能為力的。專家們在梵蒂岡找到的史料證實了這一點。史實記載,古雷格裡奧斯十四世突發心病,教廷醫士束手無策,認為此病必死無疑,教皇身邊的樞機卿們商議給教皇服下某種強效安眠藥,讓他了卻生世的痛苦,及早到天國去侍奉上帝。
實際上,古雷格裡奧斯十四並不是一位品德高尚的教皇。據稗史披露,他依靠賄選及欺瞞投票人才登上教皇寶座。這便是詩首句的寓意所在。他的意外去世,肯定令那些與他狼狽為好,企圖利用他大撈一票的人感到無法相信和遺憾。
有專家開玩笑道,上帝定是在那晚時處於清醒狀態,看清古雷格裡奧斯利用何種手段當上自己在大地上的「統治代表」,於是將其早早召人天堂,讓他在天堂裡以自己為楷模,修煉一下「高人」的品格。

(13)藏身於牧場和集市的士兵蜂起進攻

Beneath the food of ruminating animals,
led by them to the belly of the fodder city:
Soldiers hidden, their arms making a noise,
Tried not far from the city of Antibes.

反芻動物的飼料樹葉下面
他們被導向食糧場所的中心
悄無聲息的士兵 在武器上彈出樂音
安提普的市鎮
毗鄰之地便是試鬥場

本詩雖不十分隱晦,但令專家們無法將它與具體事件聯繫起來。詩句大意是預示一群隱藏在牧場和城鎮集市內的士兵,群起圍攻一座名叫「安提普」的小城。「安提普」為何地是本詩的解讀要點。
中世紀末期歐洲的長期宗教戰爭中,類似事件十分普遍。新教徒的武裝和天主教武裝以及國王的軍隊在吃了敗仗後,往往四散流竄鄉間與小城鎮,以騷擾地方小領主、搶奪農民財物補充軍資。農民們極端憎恨此等散兵游勇,但苦於手無寸鐵,只好敢怒不敢言。
專家們正致力於在地圖上找出「安提普」,以將本詩預示之事從成千上萬同類事件中甄別出來。

(14)謎一般的烏爾內爾·波希爾

Urnel Vaucile without a purpose on his own,
Bold, timid, through fear overcome and captured:
Accompanied by several pale whores,
Convinced in the Carthusian convent at Barcelona.

烏爾內爾 波希爾 無思想分別
害怕變成被囚車帶去的牢犯之身
大膽 臆病
面容蒼白的數人娼婦作伴
巴塞羅那的沙爾多茲修道院
到達 改宗

這是一首令《諸世紀》的所有研究學者倍感頭痛的預言詩。諾查丹瑪斯達到了他不欲讓所有人輕鬆讀懂整部《諸世紀》的目的。
「烏爾內爾·波希爾」似乎是人名,但歷史上的人名如恆河沙粒,花費百億年也撈不出這樣一顆「針」。有專家認為,它更像一個地名,從拼寫上稍加改動便是西班牙的一處地名——賽奧·德·烏爾赫爾。但這樣的改動是否與預言吻合,專家不敢肯定。
詩後半部分提到「沙爾多茲修道院」,並說它在巴塞羅那。但事實上,此修道院位於蒙特卡洛,歷史上一直默默無聞。

(15)弒父逆子被處以絞刑

Father duke old in years and choked by thirst,
On his last day his don denying him the jug:
Into the well plunged alive he will come up dead,
Senate to the thread death long and light.

老公爵日漸衰弱 常感口渴
最終之日 兒子不願奉水於父
一息尚存 被沉入深井
死於非命
元老院讓兒子選擇
長長的 輕輕的償還父親

本詩預言的是一位老公爵被不肖兒子投入井中害死,兒子最終也沒逃脫被懲罰的事件。
詩前半部異常地簡明易懂,不用解釋,讀者諸君自能領會諾查丹瑪斯描述的情節。未兩行的「長長的輕輕地償還」應理解為元老院作出了處決此弒父逆子的決定,採用的行刑方式是「長長的 輕輕地」,與乾脆利落的斬決不同,那麼這種刑法便是絞刑。
在歐洲歷史上,殺死自己父親以便早日繼承王位或貴族稱號的案例有過幾起,但具體情節與本詩並不相符。《諸世紀》裡諸如此類無法具體化的章節,大約有30%左右。

(16)拿破侖沒落後復位的路易十八(1814)

Happy in the realm of France, happy in life,
Ignorant of blood, death, fury and plunder:
For a flattering name he will be envied,
A concealed King, too much faith in the kitchen.

法蘭西王國幸甚 人生幸甚
血 死 怒氣 憤激 毫無所聞
讓自命不凡者 羨慕的名諱
被「盜」之王 廚房內極高的權威

諾查丹瑪斯在這首詩裡言及的主角是依靠反法聯軍刺刀保護的復辟國王路易十八。
1812年冬天,拿破侖率領六十萬法軍進軍莫斯科,遭到空前慘敗,大軍傷亡殆盡,最後僅剩不足兩萬人逃回巴黎。法蘭西帝國元氣大傷,緊接著的萊比錫會戰、巴黎會戰,終於讓拿破侖豎起降旗,宣佈退位。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路易十八上台。
人們最初認為路易十八能帶來王國的安寧,因而稱他為「救世主」。而當上國王,對路易十八來說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不過,人們很快發現,路易十八實在不該於大革命後做一國之主,他對法國人民的饑寒疾苦毫不關心,「毫無所聞」,這使經歷過大革命、早已煉就勇於反抗愚昧封建王權「鐵膽」的法蘭西人民無法容忍;他們再不想要如此糟糕的國王。於是,他們在拿破侖重新回歸法國時顯示了空前強烈的熱情。
詩最末一行的「被『盜』之王」預示人們認為路易十八有王位,毫不稱職。「廚房內極高的權威」暗示路易十八獨長於填腹術,常飽食無度。據法國史記述,路易十八有一個出名的渾號:大食漢。

(17)厄運纏身的瑪多·洛瓦亞爾(1787~99)

The convict Queen seeing her daughter pale,
Because of a sorrow locked up in her breast:
Lamentable cries will come then from Angoul瘱e,
And the marriage of the first cousin impeded.

牢獄的女王 臉色發青的姑娘 見面
肚腹被牢牢封住 不幸的種子
此時 悲歎的低吟
傳至安古雷姆之耳
美滿的喜事 遇到高山障礙
「牢獄的女王」是指法國大革命中與路易十六一同被關入監牢的王后瑪麗·安特瓦涅特·瑪多·洛瓦亞爾便是王后親出的公主。本詩是關於這位公主不幸婚姻的預言。
詩第一行的「臉色發青的姑娘」應是瑪多·洛瓦亞爾,當她的父母被捕人獄後,她擔心他們的近況,不知會有何種命運會降臨他們頭上,因此整日優慮不安,「臉色發青」。「見面」也許是指洛瓦亞爾到監獄去探望父母。
詩後幾行便是關於其婚姻的預示,洛瓦亞爾與安吉魯大公於1787年訂婚,婚禮在十二年後的1799年舉行,婚前,洛瓦亞爾並不知道自己因某種原因不能生育,這給她的婚後生活投下揮之不散的陰影。「肚腹被牢牢封住」即為寓示此事。「安古雷姆」是諾查丹瑪斯預言的駙馬之名,與歷史上的駙馬安吉魯大公姓名相去不遠。當安吉魯發覺妻子無法為他留下後裔,立即另尋新歡,讓洛瓦亞爾獨守空房,寂寞一生。

(18)納瓦爾公爵亨利即潔王位(1589)

The house of Lorraine will make way for Vende,
The high put low, and the low put high:
The son of Mammon will be elected in Rome,
And the two great ones will be put at a loss.

洛勒魯家 給萬多姆讓出陽光大道
高位者失位 低位者上升
阿蒙的兒子 被羅馬選中
並且 二人實權者 窮途末路

這是公認的《諸世紀》裡成功的預言詩之一。諾查丹瑪斯準確地預見到納瓦爾公爵亨利將登上法蘭西王位。
亨利戴上法蘭西王冠之前,是法國新教胡格諾派的領袖。當時法國國內正處於天主教徒與胡格諾教徒的一派混戰之中,國王亨利三世(即位前稱昂儒公爵)兩面三刀,數次宣佈保護新教徒的權利但又數次背信棄義。不過,為了政治上的利益,亨利三世同樣對天主教徒玩弄手段。1588年,他為奪回實際操縱在吉士公爵兄弟手中的王權,派近衛軍暗殺了吉士兄弟,同時囚禁天主教的大批首領。這一舉動引發狂熱的天主教徒的叛亂。亨利三世被趕出巴黎。不久被一個狂熱的修道士將他暗殺。王位空缺,納瓦爾公爵亨利成為當然繼承人。這是詩第二行預示的史實。「萬多姆」為亨利的家族名。亨利即位後,號稱「亨利四世」。
「阿蒙」在法語中義為「異教徒」,這也符合亨利胡格諾派領袖的身份。「被羅馬選中」寓示這位國王得到來自羅馬教皇的支持。事實上,這是有條件的,亨利在進入巴黎之前,他告訴巴黎的天主教徒,他將放棄新教,重歸天主教。
詩未行預示的即是對政權有極大影響力的吉士公爵兄弟,「窮途末路」,被一心奪回王權的亨利三世暗殺。

(19)伊麗莎白一世繼承異母妹的王位

The day that she will be hailed as Queen,
The day after the benediction the prayer:
The reckoning is right and valid,
Once humble never was one so proud.

她 作為女王 被歡迎之日
祝福的翌日 舉行祈禱式
評價 毫無動搖的正確
身份曾經極低 高貴傲慢的女工

本詩預言某位女王的登台。雖然很像是預言英國王室的伊麗莎白一世,但情節太過簡單,令學者們無法貿然斷定。
值得注意的是詩最末一行,「身份曾經極低」也許不宜理解為出身微寒。歷史上,伊麗莎白即位前經歷坎坷,曾被囚禁獄中。如果本詩預示的是伊麗莎白,此句可能意指她曾淪為囚犯,身份很低。
詩第三行作出對女王的評價,寓指女王政績突出,頗受好評。而英國在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作為「世界工場」的霸主地位已然確立,伊麗莎麗的確贏得了國人的好感與尊敬。
本詩目前尚存爭議,有待學者深入研究。

(20)讓意大利頭痛的歐洲經濟共同體(1958~)

All the friend who will have belonged to the party,
For the rude in letters put to death and plundered:
Property up for sale at fixed price the great one annihilated.
Never were the Roman people so wronged. 

共屬於特定團體的一切友人
遵照粗野的文書 被迫得氣喘吁吁
公共財產 大立者 被六人「毀滅」
羅馬人從未如此被傷害

「羅馬人」代指意大利,「被傷害」顯然是「粗野的文書」帶來的令意大利感到不舒服的結果。本詩也許是關於某個組織作出的決議讓意大利的國家利益受損的預言。
詩首行的「特定團體」引起了學者的興趣。他們猜想,詩第三行的「六人」暗示此團體加上意大利正好是七國。恰好旨在推動歐洲整體經濟利益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伊始,參加國有六國,英國隨後入盟。「特定團體」可以肯定是寓指歐共體。
「粗野的文書」便可理解為歐共體作出的決定。詩中暗示,這些決定讓意大利人感到被歐共體其他夥伴國「坑慘了」,意大利為遵守這些「粗野的文書」付出了得不償失的代價,真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21)圍繞法蘭西王室的種種事件

Through the spite of the King supporting the lesser one,
He will be murdered presenting the jewels to him:
The father wishing to impress nobility on the son
Does as the Magi did of yore in Persia.

拯救劣等者的王 心懷惡意
他 贈出指環 仍遭殺害吧
父親不欲將高貴 注入兒子的玉體
曾經 佩魯賈的瑪吉僧族
倣傚王國習以為常之人舉事

雖然不知道本詩預言的是哪個時代哪位人物,但學者們可以肯定一點:它是預言法蘭西曆史上王室內曾經發生的某些事件。
法國的封建王國政體,實際上到大革命時就被法蘭西人民「終結」,此後雖仍有國王、皇帝上台,但實質已是資產階級共和政體。封建時代,法國宮廷內部經常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而產生流血事件,民間傳說中便有不少關於此類宮廷鬥爭的稗史逸聞。
詩未行「佩魯賈的瑪吉僧族」是指意大利的拜火教,教徒們也許在某次紛爭中使用法國宮廷式的「解決問題」的手段——暗殺。

(22)愛德華八世的退位1936年12月10日

For not wishing to consent to the divorce,
Which then afterwards will be recognized as unworthy:
The King of the Isles will be driven out by force,
In his place put one who will have no mark of a king.

只因 無離婚之意
立即 被認定不適合的人物
島國之王 毫無疑義逃亡
其後的代職者
不能擁有王權的標誌

本詩毫無疑問是關於英國那位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愛德華八世的預言。他的愛情讓本世紀前半葉的無數性情中人為之傾倒,成為王室中一段經典的愛情神話。
愛德華八世繼其父喬治五世之後登上王位,按王室婚姻慣例,王后人選必須具有高貴的貴族血統,且須為處女。但愛德華八世愛上離過婚、年齡又偏大的辛普森夫人。保守黨表示強烈反對,眾議院通過決議,如果國王執意同辛普森夫人結婚,那他必須宣佈放棄王位。
在江山與美人不可兼得的艱難抉擇中,愛德華八世選擇了能使他人生幸福的愛情。1936年12月10日,愛德華對國民鄭重宣佈退位,隨後攜辛普森夫人飛到美國,構築愛的小巢。「逃亡」實指離開英國。
其後,喬治六世登上王位,但他並不是正式的國王,僅僅「代行國王職權」。這便是「不能擁有王權的標誌」寓義所在。

(23)宣誓忠誠執行新體制的路易十八(1814)

The remonstrances made to the ungrateful people,
Thereupon the army will seize Antibes:
The complaints will place Monace in the arch,
And at Fr嶴us the one will take the shore from the other

被要求 向忘恩的民眾誓發諫言
於是 軍隊陷入安提普的田野
摩納哥的阿齊門 揚起悲歎聲
深入弗雷吉爾
海岸依次被奪

本詩被認為是關于于1814年復辟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的預言。
一八一四年初,雄心壯志的皇帝拿破侖第一次感到窮途末路。幾次重要戰役的失敗,使帝國實力大損。三月末,同盟軍攻進巴黎。拿破侖只好退位以換取法國的尊嚴與和平。
路易十八上台後,為安撫人心,穩定國內局勢,向人民宣誓忠誠執行大革命時期產生的現有體制,保衛資產階級與人民的既得利益。詩首行即預示此事,但安提普地區的人們卻拒絕承認路易十八,他們表示仍效忠拿破侖皇帝。這讓路易十八大為光火,派軍隊前往該地鎮壓,將領頭的安提普貴族逮捕並流放至摩納哥。詩第二、三行的寓義即在於此。
詩未行較為晦澀,目前尚無學者解讀出來。

(24)短暫的拿破侖百日天下

The captive prince conquered in Italy
Will pass Genoa by sea as far as Marseilles:
Through great exertion by the foreigners overcome,
Safe from gunshot, barrel of bee's liquor.

意大利敗北,被囚的君王
夏納海路 渡往馬賽
非比尋常的努力讓異國人臣服的意願
例外的槍擊 一隻王蜂

本詩預言的是1815間拿破侖短暫的「百日皇朝」。
詩首行的「被囚的君王」寓指退位後被拘於厄爾巴島的拿破侖。他仍保有「皇帝」的稱號與權力,不過權力行使僅限於那個小小的島嶼。
1815年2月中旬,國內的拿破侖支持者派密使至厄爾巴島謁見這位昔日領袖,告訴他重返法國的時機現已成熟。拿破侖迅速行動,趁負責監視他的同盟國特派員回國休假的大好時機,乘船逃離厄爾巴島,選擇戛納登陸,一路凱旋北進巴黎。諾查丹瑪斯對拿破侖登陸點的預言與史實稍有差錯,不過馬賽曾是拿破侖考慮過的登陸點。
重新進駐杜伊勒裡宮後,拿破侖抓緊時間恢復權勢以及掌握賴以安身立命的軍事力量,力圖重振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雄風。此即詩第三行寓義所在。詩未行再次提及拿破侖的標誌物——蜜蜂。要不是在滑鐵盧犯了致命錯誤,拿破侖的第二次崛起不會只持續「百日」。

(25)高貴婦人的不潔行為與洪水的預言

Through the Ebro to open the passage of Bisanne,
Very far away will the Tagus make a demonstration:
In Pelligouxe will the outrage be committed,
By the great lady seated in the orchestra.

經埃布羅通往布裡藏魯的大道
暢行無阻
塔格河 在遠處遙遙示威
佩利格斯之地 無法者 光天化日
貴賓席 坐著高貴的夫人

學者們認為這首詩預言的中心是未行裡提到的「高貴的夫人」,但卻無法解譯出這位夫人是誰。「埃布羅」、「布裡藏魯」、「佩利塔斯」三處地名同樣令學者們煞費心思,有人說是法國南部的三個地區;有人說是蘇格蘭的三個小城……,但都無法令人信服。
詩第二行的「塔格河在遠處遙遙示威」,大概為預示「塔格河」將暴發洪水,威脅流域內的居民安全。
詩未兩行也許寓指「塔格河」的洪水過後,「高貴的婦人」膽大包天地作出蔑視法律與道義的惡行,比如囤積居奇一類,讓飽受洪水肆虐的人民雪上加霜。

(26)英法的友好關係·EEC(1968年前後)

The successor will avenge his brother-in-law,
To occupy the realm under the shadow of vengeance:
Obstacle slain his blood for the death blame,
For a long time will Brittany hold with France.

步後塵一心為英俊兄長復仇
佔據復仇陰影覆蓋下的王國
此人 被殺
應受非難的行為 障害 血
永世 保證 英吉利與法蘭西的協調

詩未句預言英國與法國將保持友好關係,「保證」一詞寓指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框架內,兩詩前三句大概是預言某國執政者被害後,其弟繼續掌權,策劃為兄長報仇。這讓學者們想到六十年代美國總統被刺事件。「英俊兄長」也許即是指約翰·肯尼迪,他在一九六三年被國內的極端右翼分子槍殺。其後,弟弟洛華德·肯尼迪當選為總統,發誓要找出幕後真兇,告慰兄長在天之靈。詩的預示是,洛華德·肯尼迪將步其兄長的後塵,在短時間內又遭殺害。幸好這沒有再一次成為歷史事實。

(27)胡格諾戰爭與歐洲的基督教分裂

Through the fifth one and a great Hercules
They will come to open the temple by hand of war:
One Clement, Julius and Ascanius set back,
The sword, key, eagle, never was there such a great animosity.

自第五元素與海格力斯
彼等將戰爭的手 伸向神殿之門
庫勒曼 儒略 阿斯卡曼
被擊退
劍、鍵、鷲 品味未曾有過的不快

本詩認為是關於十六世紀中葉,法國國王亨利二世與西班牙國王卡爾五世之間爭奪霸權的預言。亨利二世在位時,王權得到極大加強,同時法國日漸強盛。在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下,亨利二世發動了對富庶的近鄰——意大利的侵略戰爭。這是法國充當歐洲大陸霸主計劃的第一步。
卡爾五世不能坐看法國搶去霸權,他聯合德皇,號召所有天主教徒起來反對亨利二世的侵略。當時歐洲的宗教衝突已呈越演越烈之勢,天主教徒加入反法戰爭刺激了法國國內龐大的新教勢力,胡格諾教徒狂熱地支持亨利二世擊退卡爾五世與德皇的聯合干涉行動。天主教與新教的水火不相容達到頂峰。
「第五元素」寓意指新教,「海洛力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寓指勢力依舊強大的天主教。「神殿之門」暗指意大利境內。法國侵略軍與西班牙干涉軍在意大利亂燒戰火。
此次戰爭以法軍敗退告終,它帶來的宗教後果是基督教明顯地分裂。

(28)著名美術作品的贗品事件

Second and third which make prime music
By the King to be sublimated in honor:
Through the fat and the thin almost emaciated,
By the false report of Venus to be debased.

第二和第三唱出一級品的樂聲
國王賜與過分的名譽
肥肥 瘦瘦 中途衰弱
金星的欺詐報告受到貶斥

諾查丹瑪斯在本詩裡少見地對後世的文化狀況作出預言。
詩第一行明確地指出美術作品的贗品層出不窮,不止一幅地被偽造。這些模仿一流畫家筆法的贗品流入市場後,因為一時無人看破,受到眾多收藏家與愛好者的青睞,博得「過分的名譽],眾人都想擁有這些「名畫」。收藏贗品最冤枉的買家大概要數日本的三井集團與中東的一些石油富翁。在八十年代未的名畫拍賣熱中,三井集團以5400萬美元的天價獲得凡高的名畫《向日葵》的所有權。但一年後,有著名鑒畫家指出,那幅《向日葵》可能是偽作。
雁品終究存在「馬腳」,當一些獨具鑒賞力的收藏家逐漸找出其與真品的不同之處後,這些贗品也就名聲大跌。
詩未行的「金星」,是希臘神話中主管美與藝術的女神維納斯,寓指贗品的製作者最終被查處並受到懲罰。

(29)毗鄰諾查丹瑪斯故鄉之地 男子被逮捕

In a cave of Saint-Paul-de-Mausole a goat
Hidden and seized pulled out by the beard:
Led captive like a mastiff beast
By the Bigorre people brought to near Tarbes.

聖波德莫澤爾的山羊之洞窟
隱住身形 被捕
拽著髯鬚扯出洞口
俘虜如大型猛犬般 被迫爬行
畢戈爾的人們直至塔布附近

詩首行的地名「聖波德莫澤爾」緊鄰諾查丹瑪斯的故鄉普羅旺斯,盛產葡萄與山羊。但詩中的「山羊」並非意指此地特產,學者們解釋稱,它是「被捕」的那個人的代稱。
詩大致描述某位重要人物潛逃至聖波德莫澤爾,躲在山間洞穴裡,以避開追兵的搜捕。不幸的是,「獵人」的嗅覺與智慧遠勝於[獵物」,追捕他的人最終尋至山洞將他捕獲。
遺憾的是,情節預示如此清晰,學者們卻無法知曉主人公是哪位人物。

(30)擁有波拿巴血統的侄子即位(1852)

Nephew and blood of the new saint come,
Through the surname he will sustain arches and roof:
They will be driven out put to death chased nude,
Into red and black will they convert their green.

侄子 流著偉大聖人的血
因高貴的姓氏 他得以支撐屋頂和拱門
彼等 被赤裸裸地追逐直至死境
綠色 被換成赤與黑

法國人民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國王路易·菲利普的統治,成立共和國。共和國舉行大選,要求產生一位真正能領導法國的民主的總統。拿破侖的侄子,路易·拿破侖·波羅巴成功地喚起人們對拿破侖的傳奇式的回憶,他當選總統。在權力頂峰呆了四年後,路易·波拿巴滋生了恢復拿破侖帝國的念頭。1852年12月,全民投票表決恢復帝制問題,約七百五十萬人投贊成票,反對者僅佔贊成者人數的零頭——五十餘萬。路易·波拿巴當上第二帝國的皇帝稱拿破侖三世。詩前三行即預示此事。
後三行詩預言的無疑是帝國與普魯士的戰爭。戰爭中,法軍遭到空前的慘敗,色當戰役一直是法國人心中的恥辱回憶。拿破侖三世在這次戰役中當了普魯士國王的俘虜,二萬五千名法軍士兵陣亡。第二帝國在1870年宣告結束。

(31)德國誕生的世界性汽車公司

The Holy Empire will come into Germany,
The Ishmaelites will find open places:
The asses will want also Carmania,
The supporters all covered by earth.

神聖帝國在德意志降臨世上
阿拉伯之民 看見展子眼前的土地
甚至蠢驢 也希翼變成卡爾馬尼
支持者 遍佈各個村落

詩首行的「神聖帝國」易被認為指神聖羅馬帝國,但這是錯誤的。學者們指出,它表示的是席捲整個世界的龐大的汽車產業王國。詩第三行出現瞭解讀本詩的關鍵之匙——「卡爾馬尼」。
「卡爾馬尼」在原文拼作carromanic,據學者考證,是諾查丹瑪斯向當時的法國王妃卡特琳娜·德·梅迪西絲談論未來代替馬的乘坐物時自創的新詞,意指「carro的狂熱迷」。「carro」與英語的「car」一詞是如此相近,這讓學者們毫不猶豫地肯定本詩便是關於汽車與德國某汽車公司的預言。
詩未兩行預示後世人們對汽車的狂熱迷戀,「神聖帝國」生產的汽車讓每一個人都垂涎三尺,也許此「神聖帝國」寓指梅塞德斯·奔馳公司?

(32)被金融問題絆倒的田中角榮內閣

The great empire, everyone would be of it,
One will come to obtain it over the others:
But his realm and state will be of short duration,
Two years will he be able to maintain himself on the sea.

帝國 逐年強大
某人 手握支配一切的權力
但 他的支配並人生
以短命告終
二度春秋 在自己的船上 聊以度日

本詩預言「帝國」的掌權者雖然巧妙使用支配國家的權力並收到實效,受到國民的支持,但因某次事件,掌權者被迫結束他短暫的執政生活。大多數學者都表示「某人」的身份太過模糊時;來自日本的專家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他是日本的前首相田中角榮。
這位專家進一步解釋,田中角榮任首相期間,使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成長保持極好的持續勢頭,受到經濟界人士的歡迎;外交上成功地與近鄰中國恢復邦交,打下中日友好的根基,博得政界與國民的好評。他使日本洋溢著一股蓬勃向上的活力。
但後來田中角榮因政治資金來源問題受到調查,輿論界將此問題視作「政治腐敗」,抨擊聲四起。田中角榮被迫與內閣集體辭職,以示承擔責任。這即是詩前三行預言的事件。
詩未行無疑是預言田中角榮下台後,閒居家中,以業餘愛好打發時光的情景。他最喜好的休閒方式是飼養繡眼鳥。

(33)過激派希亞派暗殺要人

The cruel faction in the long robe
Will come to hide under the sharp daggers:
The Duke to seize Florence and the diphthong place,
Its discovery by immature ones and sycophants.

披著長衣的殘忍黨徒
袖中間藏著鋒利的短劍
想到奪取佛羅倫薩、暗殺大公
不過有忠實的奴僕和年青人
反對發現並給予幫助

教徒身著拖地長袍、虔誠禱告的形象也許早已在讀者腦中根深蒂固。但一加上「殘忍」兩字,這種印象就會被破壞,讓人不寒而慄吧!這裡出現的「殘忍黨徒」說的正是宗教的過激派——希亞派的教徒們,引發恐怖事件,用過激的行為表現對宗教的虔誠。「鋒利的短劍」、「暗殺」等字眼更是充斥著血腥和殘暴。讓人不禁為成為他們暗殺目標的「大公」(也許指的是歐洲某位政治宗教要人)的性命而擔憂。不過等我們心平氣和地讀完整首詩,就會驀然發現,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預言家已在最後兩行將喜劇的結尾告訴給大家:教徒的陰謀被忠誠的下屬及時發現,並加以阻止。要人血濺短劍的慘劇終不會發生。整個事件有驚無險。

(34)被妹夫那波利王背叛的拿破侖

The Gaul who will hold the empire through war,
He will be betrayed by his minor brother-in-law:
He will be drawn by a fierce, prancing horse,
The brother will be hated for the deed for a long time

把帝國付諸戰爭從而掌握實權的人
會遭到他的妹夫的背叛
被性情暴虐的野馬拉拽
全因作為對手的妹夫
妒僧他所取得的業績

諾查丹瑪斯寫得最多的就是有關法國或拿破侖的預言詩。這首詩也不例外,能把「帝國付諸戰爭從而掌握實權的人」非拿破侖莫屬。這裡的「妹夫」就是與拿破侖妹妹結婚的那波利(也可譯為那不勒斯)王約阿基姆·姆拉特,即繆拉元帥。拿破侖的一生,始終與戰爭結緣,他的對外戰爭激起了被統治被侵略地人民的極端不滿。1808年4月,他的妹夫繆拉元帥繼任那波利王位以後,也開始對拿破侖已在意大利實行的統治政策反感,並在1818年徹底背叛他,加入了歐洲多國漫長而廣闊的反法鬥爭及民族解放鬥爭。具體動機如何,雖不能完全瞭解,但預言家所提到的「妒僧」,也定是動機之一吧!詩中還運用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性情暴虐的野馬」,讓人不難回想起約阿基姆還有一段當過騎兵隊指揮官的歷史。

(35)橫行猖獗於王室的醜聞

The younger son of the king flagrant in burning lust
To enjoy his first cousin:
Female attire in the Temple of Artemis,
Going to be murdered by the unknown one of Maine.

被灼熱的慾火燃燒的小王子
竟與自己的親姐妹們嘗禁果
月亮女神的聖殿竟冒出婦人的衣裳
被馬爾諾的來路不明的男子所殺害

詩的前幾行列舉的事件,全都是為世人道德、倫理不容的醜惡行為。從:『王子』、『聖殿』更可看出,幹出這些骯髒醜行的人,都是王室成員。皇室中的醜聞接連不斷,最後連「馬爾諾」的大公爵也可能被捲入其中。
預言家採用一種非常寫實的手法在進行描述,讓人覺得詩中所述的這些醜聞都的確常有發生。不過要想輕鬆找出這幾件極具代表性的醜聞事件的具體所指,還不大可能。也許預言家正是要讓讀者在對這種若有似無的事件的發掘中領悟到統治階級靈魂的醜惡,看透他們道貌岸然掩飾下的低劣本質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